学校地理位置:位于内江市四川盆地东南部、沱江下游中段。东连重庆,西接成都,南靠自贡、宜宾、泸州,北通资阳、遂宁。地理位置东经104°15′-105°26′,北纬29°11′-30°2′。全市幅员面积5385平方公里。
内江市威远自强中学办学实际建设规模
1996年下期至2004年上期,办学实际建设规模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,成为威远教育战线仅次于四川省直属重点中学的第二大支柱。1998年上期,讲授班级增至18个,同学人数增至1188人,校舍又感紧张,高一年级招到4个班338人,仍不能满足同学求学之需。适逢邻近的电视大学搬迁,威远自强中学将其校址全部买下,新增校舍2000多㎡。2000年又买下高压电线下的一块荒地200㎡,修建一座微机室。
专业拓展了解:至此,校园学校占地面积实际建设规模18亩,自建校舍12000㎡,设有能满足讲授急需的实验室、微机室、图书资料室、印刷室、文娱活动室、运动场以及能满足1500多名师生的宿舍和食堂。2005年下期学校正式改建新校区。2006年上期,新校区落成。从此校园学校占地面积实际建设规模60亩,校舍30000㎡,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,还为国家节约了5000多万元教育资金,创办建设巴蜀名校的物质条件初步具备。2007年下期讲授班级已达32个,同学人数达2422人。
内江市威远自强中学办学理念
威远自强中学充分运用民办教育的灵活机制,与时俱进,开拓创新,在党和政府发展民办教育的方针、政策、法规的指引下,排艰历险,开拓创新,建立起了一系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,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的自强之路,形成了一个凝聚师生力量、感召师生心灵的自强精神,开拓了以小胜大,以弱胜强的新局面。开办时,无资金,无校舍,无固定师资,一度被人讥为“三无学校”。
招收的同学,全是公办学校不收的“废品”,一度被人为嗤为“落榜生的归宿”。困难之大,可想而知。面对困难,我们毫不退缩,决定自力更生,艰苦创业,不干则已,干则一鸣惊人。于是从提高社会效益入手带动经济效益,然后以经济效益反促社会效益,形成良性循环,滚动发展,开辟一条在毫无外援的条件下办好学校的成功之路,展示“余热生辉,老有所为”的风采。实践证明,只要方向明,路子正,办法巧,信心足,就能化险为夷,取得辉煌胜利,乃至创造人间奇迹。
内江市威远自强中学办学目标
时代在飞奔,教改在奋进,取得的成绩只能说是有了个良好的开端,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,前途任重道远,坎坷崎岖,等待着去探奇历险,采摘丽珠。没有任何理由故步自封,放慢脚步,决心进一步发扬自强精神,以更快的速度实现“超一创名”的办学目标,从而迈上一个更新的台阶,向着更高目标迈进,为加速民办教育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。
招生学校 > 高中学校 > 四川高中学校
整个人生就是思想与劳动,劳动虽然是无闻的、平凡的,却是不能间断的。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威远自强中学的相关信息,供大家
克服自己消极的、钻牛角尖的扭曲的思想方式,便能增加效率,提高自尊心。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威远自强中学的相关信息,供大
人们大半是依据他的意向而思想,依据他的学问与见识而谈话,而其行为却是依据他们的习惯。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威远自强中学
一个人的活动,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想所鼓舞,那它是无益的、渺小的。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威远自强中学的相关信息,供大家参
2020招生录取线尚未公布,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威远自强中学的相关信息,供大家参考。威远自强中学就读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学校名称学校录
智慧只在于一件事,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。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威远自强中学的相关信息,供大家参考。威远自强中学
为了培养坚不可摧的理想,人民需要特殊的艺术,特殊的场所,而主要是能在人民思想感情中引起反响的特殊作品。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
没有书籍,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,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。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威远自强中学的相关信息,供大家参考。
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:一把开启讲授,一把开启字母,一把开启音符。知识、思想、幻想就在其中。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威远
学校周边气候:内江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。受盆地和该地自然环境的影响,具有气候温和、降雨量丰富、光热充足、无霜期长的特点。冬暖夏热,雨量适中。平均温度15℃-28℃,一月均温6℃-8℃,七月均温26℃-28℃,最高气温可达41℃,最低气温-5.4℃,活动积温5598℃左右。热量资源比较丰富,常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89.6千卡/平方厘米,年总日照时数1100-1300小时,无霜期达330天。全年有霜日数一般为4-8天左右。灾害性天气以旱为主,旱洪交错出现;春夏秋冬,低温、风、暴雨时有发生,绵雨显著。全年气温有明显的冬干春旱现象,同时,夏旱伏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。历史上有“十年一大旱,五年一小旱,三年两头旱,插花干旱年年现”之说。年相对温度在80%左右。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,多分布在夏季,约占全年雨量的60%,高温期与多雨季节基本一致,春季约占17%,冬季仅占4%。